第143章 为国不惜身

冷泡茶加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备连那宋朝都是羡慕的。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是尚书当中的感叹。

    就比如光武皇帝复汉,能作为治国参考者,唯有前汉以及仅存一十四年的秦。

    到了这李世民治国,能遍揽四百年大汉之功错,能详观二百年门阀之祸乱,还能看那前隋旧事以自省。

    宋朝就更是如此,以千年史册作考,上能革除前朝之弊,下能延展先贤之智。

    虽然吧,这宋朝不知为何,似乎完全没学到汉唐的武功。

    但宋朝大兴科技之法,光幕也说绝大多数都是传承并改进先辈之草创。

    最近孔明之劳累,刘备也是看的见的。

    墨经论衡等少有人看的典籍被孔明勘误校正,并尝试将其中所载之理梳理条目。

    九章周髀也被孔明重新抄录研习,并以通俗之言释之,择其中简易之算法,请刘巴授于小太学。

    若孔明能如宋朝一般有千年青史为参鉴,何至于如此辛苦

    如今光幕给了他们这群先行者参考后来者的机会,刘备是完全不打算错过的。

    再简单再无聊的事迹,对此时的他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唐灭东突厥之后,周边国家一时间噤若寒蝉,连忙给二凤上了一顶“天可汗”的高帽子戴。

    但吐谷浑的可汗伏允站出来表示李世民算个毛劳资想抢就抢,你能奈我何

    吐谷浑是隋朝时就在蹦跶的老牌势力了,兴盛时候控制了半个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大片地图,时常纵兵掠边。

    但终隋一朝,对吐谷浑基本是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

    毕竟吐谷浑的老巢海拔三千米算得上高原,而且熟悉地利,打不过就先藏起来,等你粮草耗尽再出来恶心你就是了。

    杨广在位时就起大军征伐过吐谷浑,虽然胜了,但一分钱好处都没捞着,反而在大军粮草耗尽后被吐谷浑骑脸打到了河套,杨广还没啥好办法。

    也因此伏允对于中原皇帝并不在意,而且早期二凤为了攒钱报渭水之仇多有忍气吞声,这让伏允更加膨胀了

    天可汗,就这

    东突厥灭亡后,伏允一边派使者去长安送点陈芝麻烂谷子表示天可汗真厉害,一边骚扰掠边不断。

    而在外交上,吐谷浑更是将天可汗的面子当擦脚布。

    面对二凤派来问责的使者鸿胪丞赵德楷,伏允大手一挥直接扣留,送去西域种西瓜了。

    接着面对唐朝接连派来的十几波使者,伏允一边敷衍,一边手脚不停的接连打下了鄯州、兰州、廓州等地,随后才不情不愿的放回赵德凯。

    634年,李世民终于忍无可忍,成立西海道,命段志玄为行军总管讨伐吐谷浑,并命契苾党项等部落配合唐朝的军事行动。

    这次讨伐取得的效果与杨广如出一辙,伏允在失败后迅速领军后撤。

    段志玄领着大军在青海折腾了一个月净吃饭看风景了,敌军一个都没找到,最终粮草吃的差不多了,被迫撤回。

    结果段志玄还没返回京师呢,吐谷浑再度冒头袭击武威的军情就已经送到了长安。

    面子彻底挂不住的李二凤咬牙切齿

    本想以天可汗的身份与伱们相处,可换来的却是蹬鼻子上脸。

    我摊牌了,我有灭国上将李靖,乖乖洗好脖子等死吧

    灭国上将李靖品味了一下,心中大乐,虽然比之陛下的天策上将更加直白,但威风啊。

    而在另一边,李积已经在义愤填膺的请战了

    “真乃不知死活之辈。”

    “如今颉利刚擒,不宜妄起刀兵,臣请将五千骑,必擒伏允于殿前,讨不臣扬国威全圣颜。”

    李世民似笑非笑的瞧了眼这位战意盎然的将军,摆了摆手。

    对于李积的心态他可太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李靖的自信,五十岁方开始扬名。

    如今才不过三十六岁的李积正处于黄金期,此前灭辅公祏时,李积就在给李靖当副手,灭东突厥时,李积还在给李靖当副手。

    此前李积或许不会说什么,但如今被光幕盖章认定唐初三大名将之一,李积的心思自然就活泛起来了。

    而看着旁边一脸沉思的苏烈,李世民忽然起了心思

    “定方,若遣你为行军总管,需多少兵马”

    苏烈被点名,看了看李积,然后认真道

    “臣有光幕提点,仅需三千精骑足矣”

    事实上三千当然不够,李积所说的五千骑也差得远,吐谷浑又不是什么阿猫阿狗。

    但可以的话先夺了这个行军总管的名头,然后大不了私下给陛下认错再多要点兵。

    而且苏烈记得很清楚,义父高雅贤就是被李积所斩。

    虽然如今此事已经翻篇,但要是有呛一下李积的机会,苏烈也绝不放过。

    李世民对这些自然都门清,于是轻巧带过话题

    “宵小之辈何劳兴师动众,且观药师如何破敌。”

    同时在心里,李世民也给这伏允画了个叉。

    如果说颉利是拥十万骑志得意满,那这伏允就是妥妥的拎不清。

    真以为坐拥高原,通熟地理就立于不败

    百骑司已经从胡商口中诱出数种克服高反之法,千牛卫也已经带着蔗糖乔装前去验证,并收集资料。

    而且若论地理,如今光幕所展示地图定然比伏允汗帐中挂的更为清晰。

    李世民已经打定主意,若是捉到这伏允便让他和颉利做个邻居,好好相处。

    实际上从明哲保身的角度来说,李靖是不适合当征伐吐谷浑的主帅的。

    五十岁灭萧铣,五十二岁平辅公祏,五十八岁征颉利可汗。

    八年时间连灭三国,虽然头上有李世民压着很难功高震主,但确实很容易引起非议。

    李靖自己也很懂,所以在灭东突厥官至宰相后,李靖基本不发表意见,尽量降低自己存在感。

    并且在当了四年宰相后就以“腿疾”为名,请罢宰相,李世民也准许了这位六十岁老将的请辞。

    就此来说,李靖的一生已经足够圆满了。

    此时真正为难的是李二凤,毕竟段志玄被吐谷浑溜着玩儿之后,不论是为了大唐颜面还是节省国力考虑,新的将领必须要能够确保一战而胜。

    而若论李二凤觉得最靠谱的,还得是李靖。

    但当时李二凤已经准许了李靖的请辞,要是再强行征召,他自己都觉得脸红,于是便耍了个小心思。

    不过两天,长安城便传出来一条流言

    哎,你听说了没咱们陛下昨天看着吐谷浑的战报都哭了

    啊为啥啊

    还能为啥,段将军战败了呗,听说陛下还哭着说要是代国公在,怎会受如此折辱

    这个消息的指向太过明显,但所有人也都知道,李靖并不是非去不可。

    毕竟本就有伤病在身,此时还是严冬,并且还要爬高原,一个六十三岁的老人那真是一个不注意就没了。

    而且李靖已经大圆满了,此战胜了也就多一些根本不缺的名誉,败了就要万劫不复晚节不保。

    但不愧是李靖,消息传入他耳,当即就上门去找房玄龄,主动请战。

    李世民大喜,任命李靖西海道行军大总管。

    而李靖也不负众望,耗时四个月,吐谷浑灭国。

    甘露殿众臣子第一时间用眼角余光打量他们的陛下。

    李世民脸色发红,感觉这事儿自己好像还真能干出来,于是第一时间赞叹道

    “药师为国不惜身,真乃大义”

    “四月殄灭,韩白卫霍实不能及”

    于是众人只能暂时不纠结陛下的一哭一叹,一起夸起李靖大义来。

    李靖谦虚一笑,一一回礼称此乃为将者应有之义,算不得什么。

    同时还不忘为同僚找补道

    “段志玄亦乃良将,只恨吐谷浑獠辈狡诈。”

    旁边的李积面色哀怨陛下考虑一下我啊,我也可以的

    苏烈则是实实在在的的羡慕了。

    眼前这位老将军的身影在他眼里变得无比高大

    此等灭国之术,谁不想学

    也不知道老将军喜欢什么有空定要多走动一下。

    不过自己那匡道府的俸禄属实不多,不然去求一求陛下

    坐在小马扎的王玄策只感觉自己在听天书。

    吐谷浑他也听过,毕竟其从隋朝就为祸河西,而河西与关中毗邻。

    因此长安的商贾对这吐谷浑也是恨得咬牙切齿,但按光幕所说,被这位老将军四个月就打灭。

    对于陛下的赞叹王玄策也是深以为然如此战功,古之名将弗有也。

    这个才二十三岁的县丞,对所处的大唐,悄然间有了新的认知。

    成都府衙中,张飞已经在嘟囔了

    “这老将军也忒猛,六十三岁还能四月灭一国。”

    “二哥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也是就用了俩月。”

    “与其相比,俺跟大哥都成了不会打仗的了。”

    刘备斜视一眼,有心想争辩一下,不过想起来自己六十二岁与那陆逊夷陵相持半年最后惨败。

    于是决定还是不说什么,免得这三弟口无遮拦。

    而另一边孔明则是一挥羽扇,看着赵云若有所思

    “欲图北方,定要有一支无匹骑兵”

    赵云没说话,只是满眼的战意盎然

    未来,果真还是骑兵的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