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糖葫芦

冷泡茶加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民如水君如舟,但在李世民自己看来,也可以换个说法

    巨唐如舟,唐民如潮。

    而他只不过是站在这艘巨船的顶端,尽力张望的一个人。

    前朝史册是他手中的舆图,先人们留下的探索和记录里,李世民知晓了河西之盛,西域之利,辽东马肥,东海浩瀚。

    这些简单的记载为大唐了方向,但同样也形成了一个竹管,让他看待大唐之外也如管中窥豹。

    而吐蕃,就是这个漏网之鱼。

    后世那闻莽称这吐蕃“与唐同起同休”,征战纠葛两百年之久。

    从地图上观这吐蕃的地势,向西向南皆为群山,于是自然要向东部的河西与北部的西域侵占。

    如此两地,从地势上分析,李世民不会拱手让人,吐蕃也绝不会熄灭野心,因此唯有战

    这后辈闻莽说,他李世民以公主和亲,为吐蕃送去了关键的技术。

    李世民与房杜二相研究了一下,觉得后世随口之说,或不全对。

    毕竟无论是北面的突厥还是辽东的高句丽,此等小国,学习大唐的“生产技术资料”定然是要比吐蕃方便很多的,为何这种邻近小国反而没能与大唐同起同休

    深入了解吐蕃的具体情报,因何能强,也是庙算的一部分。

    所以从去岁初起,千牛卫派奉李世民之命,已经派出了数队暗探,奔赴岭南道和陇右,收集情报。

    长安城中的番商胡僧也成了情报收集的对象,上至百骑司勋贵子弟下至刑部鹰犬少年,轮番出手,整理出来的情报被源源不断送入李世民手中。

    而且因为刑部鹰犬太过活跃,长安已经有百姓谓其“六扇门”之名,李世民一笑置之。

    李世民在一旁慢慢陷入沉思,另一边贞观群臣们则是在对着李靖起哄。

    “这后世如此爱老将军,若是不题字一副,也忒说不过去。”

    李靖推脱不过,只得现场起身,与阎立本说一声借了书案,当场题了一幅字,要送过去。

    不过李靖唯一担心的就是单单一幅字可能略显寒酸了,如今马上就要送,自然是没有功夫去装裱的。

    “此处还有一物,昨日大家取自内库,乃是岭南道的贡品。”

    杜如晦说着拿出来一个盒子。

    李靖自然没意见,当即用绸布包了字帖,将两物一起送了过去。

    成都府衙也已经走完了流程。

    此时张飞正拿着抄录的兵法与两位军师讨教

    “这李卫公说军有三势,该做何解”

    孔明庞统对视一眼,一起大笑。

    还是孔明先止住笑意,摇头道

    “翼德啊翼德,须要谨记,兵无常势。”

    “就如那李卫公的正奇之解,能正胜则正胜,能奇胜则奇胜。”

    “正奇、三势皆由心,万般手段,皆为求胜。”

    庞统好心提醒道

    “翼德在汉中打的就很好,当居首功。”

    “此等兵家之言,要多以战例揣摩,万不能一味照搬。”

    若说统兵和临战指挥,现在孔明和庞统绑一块儿都比不得张飞。

    但要理解这兵家之语,两人就看的分外清楚,因此反而担心张飞把自己绕了进去。

    对此张飞很明白,因此也是对两位军师连连保证。

    毕竟对汉朝人来说,每谈兵法,往前一翻,卫霍,再一翻,淮阴侯和高祖,再翻一下,赵括。

    看着张飞捧着抄录下来的内容又跑去跟赵云窃窃私语,孔明心里满是欣慰。

    既然那李靖快七十岁上阵,那云长翼德和子龙三位将军也未必不行。

    而在此时,半空中光幕再次徐徐展开,成都府衙众人精神一振,来了

    嗨嗨嗨,今天大佬的礼物也是相当有心意的一天。

    两罐蔗糖u主自己试了下还挺甜的,住的这边刚好有材料,就动手做了个糖画和冰糖葫芦,大家伙凑合着看吧。

    字帖很喜欢,以及同一个包裹的金属镜子感觉像是铜镜,但为啥是白的呢

    众人视线下移,首先看到的是看两小罐蔗糖,则是刘巴送出的。

    道理也很简单,拿了人家的配方做出来了成品,回馈一下也是理所应当。

    第二幅图则是丑的惨不忍睹的一幅糖画,依稀能看出来是一个竖起拇指的拳头。

    第三幅图上是几颗红红的果子,蔗糖已经将其包裹,看上去似乎还挺有食欲的

    “这应当是朹音同求果”赵云当即就认出了这东西。

    这东西在山里能见到,能吃,但简直酸倒牙,因此采的人并不多。

    而制糖坊如今就在成都南边,所有人都去看过,因此后辈这做法简直一看就明白过来了。

    将这个记在心里,众人目光继续后移,并且心里明白,剩下的多半就是那唐皇送的了。

    第四幅图是一幅字,字迹板正但少有烟火气。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落款则是简简单单雍州三原,李靖。

    爱凑热闹的张飞顿时间有点失望

    “俺还以为怎么着也得写个托塔李天王呢”

    最后一幅图是一个白生生的镜子,这反倒让孔明一时间不太敢确认了

    “似是银镜,但”

    孔明决定还是看看后世人的评价再说。

    u主已经可以了,糖画是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到了你手里,我觉得文化遗产四个字儿可以去了,非物质恰如其分。

    冰糖葫芦还是可以的,毕竟这东西做起来没啥难度倒是,不过我记得这东西好像还能减缓高血压呢,曹操当年也没交代让姓曹的多吃这个

    拉倒,咱们现代的山楂也是选培过的,古代山楂酸的不行,在宋朝开发出来冰糖葫芦这个吃法之前,基本无人问津,也就是靠着冰糖葫芦有人吃了,才有人研究,诶,这东西还能入药啊。

    虽然我不懂书法,但还是要评价一句,字不错。

    虽然我不懂工艺品,但还是要评价一句,银镜不错。

    楼上确实不懂了,银镜不是这个样子的,看色泽来说,更大概率是铜镜。

    铜镜不是黄色的吗咋还有白的,而且做旧的也应该发绿才对,哪有这样的

    楼上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这怕不是白铜吧发源自云南的铜镍二元合金,是咱们老祖宗在冶金史上比较重要的独创成就。

    这么一说应该就是这东西,毕竟联系大佬喜欢仿造的爱好,这东西在唐朝算是无价之宝,只有一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以及这镜子上的瑞兽葡萄纹也是初唐最常用的。

    我去查了查,这东西产自云南四川,17世纪出口欧洲的铜镍锌三元合金大受欢迎,被称中国银,后来19世纪英国和瑞典仿造成功并大规模生产,反而将中国彻底挤出了市场。

    废话,人家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不比小作坊强多了。

    那我还记得上学时候学过,镍这个金属是甘肃最多啊,而且甘肃还富铜矿,为啥反而是云南探索出来这个东西。

    少战乱呗而且甘肃哪止这么点,多铜,多煤,多钼锂金锌铝等等,是实打实的工业矿都,但这边战乱没停过,所以都没法开发。

    整条河西走廊战乱都没停过,最简单的例子,青海湖附近的盐湖产的青盐,比卤法的苦盐好非常多,但唐朝时地处和吐蕃战争的前线没能开发,元看不上,宋自顾不暇,明朝顾不上,一直到清朝时候才有正式开发。

    咱们现代人可太懂西域的水果、牛羊、棉花有多好了,所以还是得国家强盛才行。

    “二元合金”

    孔明念叨着这个名词,若有所思。

    作为一个博闻强识的人,孔明清楚记得这也是光幕第一次正式的提到合金。

    此前曾经开玩笑说晚唐圈子牢固如钛合金,当时还不明白其意思,但现在好似明白了一点。

    多种金铁调配,反能制出效果更加好的金属

    只是其中难处孔明也清楚石炭的品质。

    虽然没办法如后世一般将温度量化,但根据将等重铁块融为铁水时间的长短也能大概判断出来炉内的温度。

    如今成都和公安的铁匠作坊,靠着排风、小高炉、石炭等物,已经能将炉子的温度推得很高了。

    但如今问题就是,同样的铁矿,同样的炉子与排风,用不同品质的石炭炼出来的铁品质也完全不同。

    无烟的石炭能炼出来如偃月刀这般云长爱不释手的兵器。

    浓烟的石炭炼制出来的刀兵砍个石头都能自断,差的实在太多。

    如今孔明倒是产出了别的想法,既然劣炭炼劣铁,那干脆再往里面掺杂点别的金属矿,或者掺杂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不是也能救回来一点

    至于说将浓烟石炭变为无烟石炭匠人们和孔明也都暂时没什么办法。

    不过成都府衙内如孔明一般想法的人并不多。

    刘巴是在想着这白铜是不是也能用来制货币但能回本吗

    庞统则是在畅想,这河西真不愧是宝地,必为主公为大汉取之

    张飞的想法就要更加简单直白

    “子龙,那朹果不,那山楂何处有快带俺寻上一些。”

    “俺尚有余下的蔗糖,来给你做那冰糖葫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