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崽卖爷田不心疼

冷泡茶加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吐蕃能大败这唐朝”

    张飞表示怀疑。

    安史之乱那吐蕃贵族的种种记录张飞还没忘呢,只是觉得这大唐武功正盛,这吐蕃就敢迫不及待上来捋虎须了

    孔明不以为忤,羽扇一挥笑道

    “我等不妨假设,翼德你若为吐蕃国主,欲为吐蕃开疆拓土,当如何抉择”

    “俺”

    张飞摸了摸钢针似的胡须,计上心头

    “效仿吕布安禄山之流,拜那高宗武后为义父义母。”

    “再效仿司马懿之流,阴养士卒,只待”

    “停停停”

    孔明略感头痛,用羽扇敲着张飞的脑袋

    “休要玩笑”

    “好好好,且让俺想想。”

    张飞略感委屈,这计策怎么着也算是取历代精华了,如何不行

    不过开启认真模式后,三军统帅张飞对着身后的地形图看了又看后也不得不承认

    “若想外拓,似乎确实仅有出青海,袭河西一途。”

    这副地形图标的简略,但也能看的清楚,这吐蕃四面八方皆为连绵山脉。

    唯有东部乃是群山阙口,顺着走就是那后世所称的青海湖,再从青海湖往东就是河西走廊了。

    孔明点点头道

    “这青海于吐蕃来说,乃必取之地。”

    “其地有被唐朝击败灭国之吐谷浑部众,有与唐朝关系不睦之党项诸部。”

    “吐蕃必将秣马厉兵,倾国之力而取之,唐朝若无防备,恐”

    需要说明的是,吐蕃的国策非常简单

    就是要吞并吐谷浑,拿下青海。

    吐蕃第一次进入大唐的视线就是因为劫掠吐谷浑。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接到了吐谷浑的哭诉爸爸,有人打我

    还没等二凤仔细调查清楚呢,贞观十二年就接到了吐蕃侵掠松洲的消息。

    新仇旧账一起算的情况下,大唐当时给了吐蕃足够的尊重

    起五万大军,侯君集任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与刘兰各为左右翼策应,牛进达为前锋,四路齐出攻吐蕃。

    结果让二凤没想到的是,主帅侯君集还没动身呢,前锋牛进达就已经大败吐蕃了。

    而且吐蕃跪的相当迅速

    不仅飞速将此前侵占的人口土地皆尽归还,还遣使认错,并让禄东赞亲自为使,献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既是谢罪,也是为求亲。

    松赞干布确实称得上吐蕃的一代英主,跟二凤也算是翁婿和谐的佳话,其人活着的时候是大唐与吐蕃的蜜月期。

    李世民本身就是个军事家,具体反应到大唐的国策上就是对吐谷浑的极端重视。

    因为这块地方介于大唐和难搞的吐蕃之间,属于战略缓冲区。

    同时还控制着青海四面八方的所有交通要道,联系着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甘南等地的沟通交流。

    也是因此,李世民在整个贞观年间都在密切注视着吐谷浑,一旦有反唐或者自立的苗头出现就飞速介入,以雷霆之威剿灭,同时不惜以和亲的手段让吐谷浑成为大唐的忠实拥趸。

    因此在整个贞观年间,吐谷浑国灭之后虽然名声不显,但二凤对西突厥的攻略每次都是多路齐发,吐谷浑所控制的青海道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且在贞观后期,青海道也成了丝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唐的经济命脉之一。

    成为天可汗最忠实狗腿子的吐谷浑也是锁死吐蕃东进的第一道屏障。

    但到了李治时期,这道屏障出现了裂痕。

    侯君集一抬头就看到了长孙无忌幸灾乐祸的笑容。

    “潞国公运不及人也。”

    这是长孙无忌小声说的话,看似关心哀叹,让侯君集有一瞬间想和这死胖子拼了。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不过心底也在反思,莫非自己的运气在玄武门用完了

    有光幕启路本是好事,但连着在京城呆了那么久,涉及到自己的都只是片言碎语。

    结果一不在长安,就抖出来一个大消息。

    倘若他侯君集当时在场,当场抱着陛下的腿求情,是不是也不至于陷入如今尴尬的境地

    侯君集心中的哀叹影响不到李世民。

    对后世称他为军事家,并对这吐谷浑的一长串分析,李世民淡定点头

    “如此言论,不过朕于吐谷浑军略的十之二三。”

    没错,朕就是这么强,就是这么想的。

    同时也瞪大眼睛,将这些分析一股脑的全都记了下来,并打算晚上寻杜如晦要来记录温习一下。

    李靖只敢在心里撇撇嘴,但同时心里也战意汹涌。

    光幕这个说法与他所想不谋而合,而如今刚好抢先发难,给吐蕃人一个惊喜

    房玄龄随即提出自己的建议

    “于青海湖锁死吐蕃东进之路,尔后开关贸易即可。”

    张议潮篇河西的惨状已经昭示了吐蕃的野蛮,房玄龄可不打算将这战火烧到未来的大唐命脉上。

    杜如晦的看法与老朋友一样,更加井井有条

    “八年后吐蕃倾力而来败于我唐先锋军,那如今更是不足为患。”

    “与其冒着高反之忧强征,不如锁之,更能以重利驱之攻西突厥。”

    在意识到如今吐蕃的弱小后,众臣一时间倒是看的分明了,这吐蕃不过就是一个高原上的突厥人罢了。

    轻轻点头,将房杜二人说的都纳入考虑,李世民对这所谓的裂痕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想来应当是皇子治灭西突厥后便以为西域高枕无忧。”

    “目中所见,唯有朕未能平的高句丽。”

    吐谷浑是二凤亲手给河西走廊打造的一重保险。

    而这重保险,在李治并不是很重视的情况下,被禄东赞亲手撕开。

    就如同二凤当时一意孤行要定高昌一般,禄东赞同样为吐蕃精准的找到了一个窗口期。

    以655年苏定方挂帅征伐高句丽开始,唐朝与高句丽开启了高宗时的十四年战争。

    在苏定方辽东挂帅的次年,656年禄东赞挥师攻取白兰羌,660年以白兰羌属地为跳板,蚕食吐谷浑。

    并且,禄东赞还有意的对唐朝拉扯,既拖延辽东的攻略,也遮蔽吐蕃的小动作。

    662年,吐蕃与弓月部落缔盟,声势震天,号称要反唐,李治不得已派苏海政为鹏海道行军大总管平叛。

    禄东赞面对唐朝天军显得很淡定

    给我们钱和粮食,我们就不反唐了,不然我们立马跑,等你走了继续反唐。

    苏海政为求速平,馈敌军资约和。

    禄东赞尝到了好处,于是开始加大力度,同时混淆李治的判断,让李治很难理智。

    663年,被吐蕃连连攻伐的吐谷浑遣使入朝,称吐谷浑灭亡在即,乞求援助。

    而同时,禄东赞也指派使者入朝,称吐谷浑侵犯吐蕃,请求唐朝发兵攻吐谷浑,主持公道。

    李治人傻了,做了个最蠢二的各打五十大板的决定,“皆不许援”。

    同年年末,弓月部落在禄东赞的指使下,再次进攻于阗,引得安西都护来救。

    665年,禄东赞再次联合疏勒、弓月侵于阗,李治不得已,再次派兵救援。

    而其中吐谷浑入朝称危在旦夕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吐蕃自己的历史记载,从659到666年,禄东赞一直都在吐谷浑境内主持吞并工作。

    663年入朝求援的吐谷浑人很可能是内部亲唐派能发出的最后的声音了,但可惜李治没有时间仔细倾听。

    而在高句丽被李积灭国后的665年,在关于如何如何惩戒吐蕃的意见上,李治再次不理智了。

    阎立本表示灭高句丽既不劳民也未伤财,打吐蕃没有任何问题。

    契苾何力认为大军若至吐蕃可能回缩,不如假意拒绝吐谷浑求援,然后大军悄悄合围,一战而定。

    姜维的后人姜恪怒骂吐谷浑与唐乃是唇亡齿寒,这时候甭说那么多了,先出兵把吐谷浑保下来再说

    李治皆不许。

    李世民依稀记得,此前听光幕讲三国时,他曾数次嘲笑曹丕的“帝不听”。

    结果没想到啊,曹丕帝不听,李治帝不许,相映成趣。

    “优柔寡断”

    李世民很生气

    “此乃败唐之基业”

    虽然还没动手,但后世亲口承认了这吐谷浑的战略缓冲以及河西道的保险,都是他亲手促成造就的。

    于是后世曾经提过的那句话再次让李世民想了起来

    “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这也让李世民当即决定,今晚回去就要抽李治屁股一顿。

    反正两岁的小屁孩啥也不懂,挨一顿打让大唐皇帝念头通达不至于怒气郁结,也算是李治为大唐做的第一份贡献了。

    小心掩喜色的李世积谨慎道

    “毕竟高句丽乃我唐大敌,后人只见陛下收西域之英姿,不明背后之呕心沥血,故而目中只有辽东。”

    李世民笑容满面

    “既如此说,想来懋功平辽东甚是吃力。”

    “或应入海师历练,试取夷州以操海师。”

    李世积那点小心思谁能不懂炀帝征高句丽折戟,他千古一帝亲征未灭。

    结果此国被李世积诛灭,此份功绩有两个皇帝亲征为对比,简直不要太显眼。

    故而李世民干脆顺着李世积的话,你为皇子治开脱眼中只有辽东,是不是因为伱在辽东打的太吃力了

    李世积心中对皇子治的一丁点好感顿时被扔到了扶余国

    “辽东小国何须陛下出手”

    “臣请亲灭,扬我贞观之威”

    什么高宗啊,不熟。

    他李世积是要做贞观名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