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古帝国荣光

冷泡茶加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atbaatba汴京的暖房当中,赵普若有所思。

    曾经独相十年的赵普对如今的天下可谓是知之甚详。

    从中晚唐以来,天下钱粮皆仰仗东南就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谈,而是一句事实上的描述。

    而且长安不再受青睐也是事实。

    唐亡以后,梁、唐、晋、汉、周,再算上闽蜀楚越等等,无一在长安定都。

    仅有西突厥后裔的沙陁部以唐为号,定都洛阳。

    但在赵普看来,这沙陁唐也未必多喜欢洛阳,更多也是考虑到大义名分。

    毕竟皇室乃是与李唐无半分血缘关系的归化胡,若是以唐为号却又别处立都,那多少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就这,那沙陁唐的皇帝也曾如李唐皇帝一般为吃饭发愁。

    州郡飞挽,旋给京师,租庸使于上东门外伫望其来,算而给之,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而且就赵普所知,李存勖也曾欲去汴梁讨饭吃。

    但最终考虑到去汴梁讨饭会暴露洛阳钱粮不足引发不稳,最终还是听从了手下节俭度日的劝告。

    只是这么一回想,赵普倒是感觉这光幕所评的长安洛阳之衰也是有几分道理。

    李唐立都长安去洛阳讨饭,沙陁唐立都洛阳去汴梁讨饭。

    如今宋立汴梁,看起来似乎占尽了漕运之利,但光幕最后一句话也让赵普瞬间警醒

    金朝长驱直入。

    以金为号者,赵普搜遍了记忆也找不到,于是将手上的纸往前翻,这张纸上草草记着在光幕中看到的国号。

    再次回看了一眼宋分南北,最终又为元所替,赵普一时间也是更看不懂了。

    下意识便将目光投向了赵匡胤

    官家不给解释解释

    赵匡胤心乱如麻,只是勉强摆了摆手不愿多谈,打算自己好好思考下。

    讲道理迁都之计在他心中酝酿了已经有段时日。

    后世聊到定都原因种种,一开始赵匡胤只是付诸一笑

    迁都大事,汝懂什么

    但看着后辈摆事实讲原因述将来,赵匡胤顿时有点冒汗

    迁都大事,我懂什么

    而再看看对面弟弟低着脑袋看不清面容,赵匡胤顿时也更加心烦意乱。

    但这种情绪最终也没表现出来,反而亲切的朝着赵普点点头

    “则平若有不解,稍后留下与俺一说便是。”

    “两条大腿”

    杜如晦念叨着后世这直白,但又非常恰如其分的形容。

    “军、政、财之中心”

    房玄龄同样品味着后世的这个常用词与简练的描述。

    随后两位重臣对视了一眼,心中也是有了一点自己的认知。

    “那安史之灾,乃是迁胡使河北受制,贼獠侵占此地便富有半唐,祸乃滋生。”

    “我朝若失河北”杜如晦说着便住口了,因为后面的事情实在是太容易推断。

    有逆贼便要增兵,增兵便要加收赋税,河北失能全仰仗东南。

    徭赋倍增又会使东南积怨,最终生乱

    后辈的那个词儿怎么说的来着

    “乃死循环也”

    魏征吸了一口气,想起来先贤那简单却又振聋发聩的两句话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李世民淡淡为这两句话先贤之语做了注解

    “国恒亡于内。”

    后辈的讲述,将唐亡之因以一个相当清楚的角度给他展示了个清楚

    尽垦关中致黄河淤塞,漕运不便。

    胡人内迁致河北坐乱,唐失半国。

    民无可食之下,繁华如空中楼阁,一触即倾。

    不过就算如此,李世民还是自问了一句

    “汴州如何可为都”

    李世民对这儿也算不上陌生,就如后世所说此乃东南漕运之要冲。

    南北朝时陈留被分置梁州和开封郡,后来梁州改汴州,前隋时汴州被废,其地并入荥阳、颍川等郡。

    只不过开唐之后便又重置汴州,而且结合后世所说,对其所在之地李世民可以说清楚得很。

    而第一反应便是质疑长安虽无险,但那是关中破了的情况下。

    关中左有陇山右有潼关,洛阳亦是左成皋右肴函,这汴州呢向北无一重之险。

    李世民觉得若是自己亲帅骑兵,从涿郡打到汴州恐怕五天足矣。

    而且再想想最终那应验了的靖康之乱,李世民便是连连摇头。

    不知道是该佩服这宋皇的胆气,还是该嘲笑其读书读傻了。

    在德不在险

    无险何谈德

    气候的影响贯穿了人类文明史的始终,包括东西方的不同文明,也同样包括了我们生活的当下。

    就如漕运是整个封建时代帝国的命脉一般,对古罗马来说,地中海的重要性同样等同。

    只不过地中海乃是自然造就,它对于气候变化的反应也更加剧烈。

    这个优渥的洗澡盆让古罗马缔造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最终也被其敲响了自己的丧钟。

    就像桓灵二帝见证了汉帝国的没落一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马可奥勒留也见证了古罗马帝国的挽歌。

    这一时期古罗马的人口来到了史无前例的七千五百万,但随后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

    咱们前面提到的安东尼瘟疫和居普良瘟疫只是捎带,最大的主因还是气候变化。

    差不多就在诸葛丞相秋风五丈原的同时,古罗马的温暖期也正式结束,寒潮正式对古罗马发动了反攻。

    古罗马黄金时代温暖、湿润、稳定的气候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了寒冷、干燥、反复无常的气候。

    与古中国相同,这样气候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粮食大幅度歉收。

    还记得居普良瘟疫得名的迦太基主教居普良吗,他留下的手稿文献同样记录了北非地区气候的变化

    “降水变得十分稀少,土地逐渐贫瘠,作物生长速度也大不如前。”

    如果说唐朝的兴盛是依赖于河北和江淮的话,那古罗马的兴盛则是建立在埃及这个天赐的粮仓上。

    只不过随着气候变化,尼罗河的水流量也直接腰斩,大幅降低了埃及的粮食产出。

    农业产出的大幅降低使得古罗马捉襟见肘,居普良的瘟疫使得古罗马焦头烂额,最终引发的内乱时期对古罗马完成了最后的补刀。

    251年,司马宣王噶,罗马皇帝德西乌斯在多瑙河被哥特人手刃。

    次年,万王之王阿尔达希尔的儿子,萨珊波斯帝国皇帝沙普尔成功反攻罗马,占领叙利亚,洗劫小亚细亚。

    同时北方的哥特人也没闲着,他们直接杀入爱琴海和黑海附近大肆劫掠。

    七年后,罗马的高卢驻军司令官自立为皇帝,脱离罗马帝国这位皇帝多半跟赵大挺有共同语言的。

    受限于北方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威胁,罗马捏着鼻子承认了高卢帝国的独立并与结盟。

    但依然被法兰克人在战场上打的节节败退。

    公允的说,面对黄金时代结束,罗马的历代部分君主确实有尝试为这个庞大的帝国续命,但因为根本上的农业被气候重创,这些制度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尽人意,并诱发了种种难以预知的变化。

    293年,为了应付庞大帝国层出不穷的外患,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启用四帝共治制度,将罗马分为东西两部,每部设两个皇帝彼此节制,这一制度在戴克里先死亡后迅速崩溃,东、西罗马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的两百年间,罗马和中国的皇帝需要面对的问题比较类似农业减产、叛乱丛生、大力征兵、农业愈发减产。

    有所区别的是罗马皇帝面对沸腾的民怨和天灾,最终颁布了“罢黜百教,基督正统”的政令,将帝国和教会深度绑定。

    直到六世纪,这场漫长的低温期才终于结束,古中国开始了灿烂辉煌的隋唐时期。

    古罗马也是一样,查士丁尼大帝誓要恢复罗马荣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再征服运动。

    但骤然发生的大规模火山爆发击碎了查士丁尼的梦想,地中海气候重新陷入紊乱,大规模的瘟疫也再度开始传播起来,光复罗马荣光的梦想就此破灭,教会的力量蓬勃发展。

    骤然恶化的气候也迫使阿拉伯人离开贫瘠的沙漠,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伊斯兰征服,彻底碾碎了罗马兴复的梦想。

    “七千五百万人”

    刘备首先就是对这庞大的人口基数吓了一跳,随即油然而生的便是一股艳羡之情。

    “这地中海,难道真比陆河优渥不成”

    说是这么说,但刘备也深知这是一句废话。

    毕竟春秋至今修渠不绝,还有这隋唐后世修的大水渠等等,本质上来说不就是嫌弃河流漕运不够方便嘛

    只是刘备也记得小时在涿郡家乡,偶尔便能听闻东面大海气候无常吞噬人的各种传说,因此不少百姓天生对海洋都是带点畏惧的,他也不例外。

    但如今看起来,这地中海应当与幼时惧怕的东海并不相同。

    “其地幅辽阔,仰赖这地中海之利,而忽视地上之险要,故而外患四起,倒也不奇怪。”

    孔明盯着地图若有所思。

    后世地图标注往往都相当简略,但重要信息一个不落,就如这古罗马的地形便能在图上看个大概。

    沿海多山多丘陵,北方多广阔,这所谓的哥特人法兰克人等等,与汉儿面对的胡人又有何异

    本章完

    atbaat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