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百万曹公

冷泡茶加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atbaatba“终子云弃繻请缨,留镇南越泣血照丹青。”

    “班定远三十六骑纵横西域,以夷制夷万里封侯。”

    “皆我汉之英妙也”

    刘备一时间心潮彭拜,埋藏在血脉深处的同文同种的联结让他想要长啸一声抒发心情,但又生怕影响其他人的侧耳倾听,于是最终只能压了下来。

    他同样看到了憋的满面通红的三弟,不住的拍着大腿,以抒发心中的激动之情。

    而旁边马超早已经躲得远远的,但同样也侧耳倾听的极为认真。

    毕竟对大汉子民来说,终军班超之名,谁人不知

    伴奏的鼓声分明,但似乎只是打着拍子,并不喧宾夺主,而随着少男少女声的合唱,来自后世的声音也清楚的在甘露殿内回荡,引得甘露殿周围的内侍都有点好奇频频探首

    这听起来新奇的调子虽简单,但还挺好听的嘞。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对儒冠的评判让魏征略有皱眉,当即便为儒冠争论两句

    “先贤亦有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君子自当重危行,何来儒冠之误”

    对魏征激烈的反应,房玄龄笑眯眯反问道

    “汉儒唐儒可同”

    魏征也顿时清醒,三四百之隔儒家尚且大不同,更遑论隔断千年的宋元明清之后的儒家。

    随后的两句则是让李世民一叹,想起来了南北朝时死于乱兵的鲍照。

    此人有一首诗词曾让他少年时读了又读,为其扼腕。

    而诗篇第一句便是“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羽檄争驰之景跃然纸上。

    只不过想到其人最终殉国,李世民也不禁低声吟诵了一下这诗的结尾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此刻听这后世清脆之合唱亦是如此,虽然其意昂然,但他亦是听出了其中一股死节不屈的意味出来。

    而其行文结构也再明了不过,先忆古,后思今,那随后便当为誓师壮志之言也。

    好在随后的内容也并未让李世民失望,随着声音的一路昂然向上,每个字也是听得清清楚楚。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随着声音暂歇,脸都憋得通红的张飞也终于能够发声

    “哎呦,憋死俺老张了。”

    随即第二句话便是

    “不能帮后辈扫倭奴净胡尘,大憾矣。”

    话语说的真心实意,于是庞统笑嘻嘻调侃道

    “后辈最终这不是赢了吗何须翼德来救”

    摇摇头,张飞认真道

    “若真能出手,俺老张必然当先,死亦不悔”

    “子侄后辈遭欺负,我等何能置身事外乎”

    这话让将军府内顿时沉默下来,庞统再次第一个摇头赞叹道

    “翼德之言在理”

    “然我等无后辈所说的穿越之能,可事者,唯有扫夷开疆以遗子孙,令其少受无妄之灾也。”

    此言博得厅内的一致赞同。

    乱世之苦他们已经吃过了,但此乱若认真分也不过是内乱。

    后辈所遭倭奴之祸,想也知道贼寇必然欲使华夏亡国灭种。

    此等之离乱苦痛,必然百倍千倍于众人这二十几年的遭遇。

    这也让端坐在上首的刘备心中喟叹,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愿景。

    等平定乱世天下重归于汉后,大汉骑士扬鞭北域震慑群胡,大汉武士跟随其后合唱此乐。

    不知该是何种盛景

    甘露殿中李世民看着光幕上一张张切换的黑白图像,虽难明其义,但亦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容易。

    余音尽后,则是哈哈大笑道

    “吾唐后辈,壮矣。”

    此时自是没人自讨没趣到站出来指出陛下言语中的疏漏的。

    杜如晦则是首次开始正视起“同志”二字。

    看着老友认真蹙眉思考,房玄龄则是低声笑道

    “后世国家危难,能扶大厦之将倾者,必然同德同心同志,以此相称,可称适当也。”

    这两字在史册中同样并不多见,杜如晦也同样想起后汉书当中的“六友同志,不仕王莽”。

    两相联系,再想到彼时华夏头悬倭寇之刀,内有清亡之乱,外有驾坚船利炮之夷人。

    简单两字,杜如晦竟从其中品出了一股沉甸甸的重量。

    回顾咱们的近代史,国际歌有句歌词唱得好。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不仅仅是近代史,从古至今咱们的历史一直也都是一部奋斗史和抗争史。

    而这部抗争史中,除了与异族的斗争抗争融合之外,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就是从古至今的华夏先民对于气候变化的抗争。

    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可以说就是与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抗争,真真正正贯穿了我们历史的始终。

    大禹治水可能是华夏先贤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之一,山海经、史记、尚书、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先贤典籍基本都有记载这个传说并加以注释。

    这个故事基本就确定了中国几千年来面对自然气候的主流基调

    并非像西方那样造大船逃难一走了之,而是撸起袖子众志成城,办他

    秦汉唐基本都有对黄河的治理以及修渠引水兴水利的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应该是隋唐大运河。

    毕竟隋炀帝直接将整个隋朝都梭哈了上去,可谓是勇气可嘉,治河成本可谓是旷古绝今。

    虽然广神的初心可能只是想下江南看软妹子,但大运河终归还是为联结华夏南北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并且为后来的朝代出了一道难题。

    隋唐后气候变化加上水土流失,黄河这条母亲河时常发怒,宋朝和明朝的历史基本上也是对黄河的治理史。

    元朝啥情况就不多赘述,对黄河的治理不能说是无动于衷吧,只能说是彻底躺平爷玩海运去了

    好在大明出了个牛人水利专家潘季驯,首创“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办法成功治理黄河,收拾了带元扔下的烂摊子。

    不过其中值得吐槽的就是元朝或是躺平或是以宋为鉴,总之正确的改漕运为海运。

    结果到了明朝因为禁海又给改回去了。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废漕改海断然不许“

    这句大伙耳熟能详的影视台词也算是透露了一部分明亡之因。

    不过说到与用水相关,近年来网上总是有一个说法,与今天气候的主题还有点关系。

    部分人认为古罗马帝国就已经实现了自来水,高明

    古中国一直到民国还在依赖井水,看天吃饭,真是躺平

    而这,u主就要为祖宗们说两句话了。

    汴京暖房,赵普将那后世所合唱的乐词写好默默读了两遍,简直是越看越喜欢。

    其中追思强汉,号召良家子为国出力的想法他也看的分明。

    只不过最后一句话让赵普有点愕然

    “倭奴”

    倭国他当然知晓,毕竟前唐与其打过不少交道,算不上陌生。

    但在赵普过去的人生几十年里,确实没见过倭奴。

    此处不仅将其写入其中,而且如此郑重其事

    赵匡胤一言不发,反而侧了侧脑袋朝着赵普发问

    “则平以为漕运较之海运如何”

    赵普沉吟了一下,若是以前,海运只能说是无稽之谈,但此时听闻宋之后有改海运,而且看这声音的意思,海运乃是正途

    不不不,赵普心中摇了摇头,这些其实都算不上什么紧要,真正的问题是此时官家的忽然发问。

    虽是私下问询,但此时赵普左手边是赵光义,右手边是赵匡胤。

    他能感觉得出来,官家虽是随口所说,但此时左右两边都隐隐有视线在盯着他,眼看就非得拿出来一个说法不可。

    刚回汴京还不足两个月的赵普顿时有点为难,一再沉吟。

    赵光义此时已有点不耐道

    “兄长,仙家亦有言,百万”

    话还未没说完就听“哐啷”一声,赵匡胤俯身将不小心掉到地上的玉斧捡了起来

    “百万什么”

    赵光义当即住口一言不发。

    赵普双眼盯着光幕头也不抬道

    “臣以为,汴京地处要害,漕运不可停。”

    赵光义脸上漾起笑容,但赵普还没说完

    “然合后世断言,海运亦当试行。”

    赵光义脸上的笑意隐去,但旋即就又捏了点笑意涂抹在脸上,开始对赵普称赞起来。

    李世民对这三言两语琢磨了一下,随即就大胆猜想

    “这元之都城,恐怕乃临海之地。”

    也是唯有如此,才能解释这蒙古元对黄河之滥置之不理,反而兴海运。

    毕竟看后世蒙古国之位置就知晓,说什么蒙古,都是胡人罢了。

    弯弓射鸟之辈,岂能有如此远见知海事乎

    而其临海,且依然靠北需要南方之粮。

    脑中稍微想了一下基本就可断定

    要么是临海之大城,要么便是其地有河入海。

    再寻一地势相较险要之地,心中已经有模糊猜测

    “这北京,应该能享三会海口之地便利,又能控幽州之地利。”

    而再一想想后世那一路走低的气温,以及富庶的南方,李世民也不禁有了猜测

    “居苦寒之北,遥控富庶江淮,难也。”

    本章完

    atbaatba